团市委青少年心理援助热线:12355  市妇联妇女儿童心理热线:12338
服务热线:0373-3592900
团市委青少年维权与心理热线:12355
市妇联妇女儿童心理热线:12338
心理援助QQ:211371588 邮箱 xlyz110@qq.com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红旗区洪门社区北区北门东侧二楼( 市内乘55路华北石油局下车) 邮编:453003

为什么团体咨询让人“上瘾”?(朱旭)

更新于 2023-08-04 17:29:00 | 浏览次数 157


005Tfvojzy6WizOYIig7c&690.jpg

这几年,团体咨询在国内变得非常火热,学习团体和参加团体的人都越来越多,许多人一接触到团体咨询就被深深地吸引,甚至还会感觉像“上瘾”一样。一些人参加团体“成瘾”,一个接一个停不下来。而许多咨询师则是带领团体成瘾,一接触团体,甚至个别咨询都不怎么做了,主要精力都放到了团体里,各位有接触团体的话,可能也会有这样的感受。


那么为什么团体如此吸引人,有这么大的魅力,不光让当事人,连咨询师都欲罢不能呢?


如果你问那些被团体吸引的当事人或咨询师:“为什么团体如此吸引你?”我想答案或多或少都会跟“真实”这个词有点关系。一提到真实,大家自然就会想到以人为中心疗法罗杰斯的理论了。罗杰斯不就是反复强调要做一个真实的人吗?


“去伪存真”,这的确是以人为中心疗法的目标。不过我的问题是,为什么一个可以让你体会到“真实”的团体会如此吸引人呢?你要知道,真实不见得都是开心愉快,恰恰相反,真实往往和痛苦、脆弱、恐惧、愤怒、挣扎、冲突、矛盾这些给人巨大压力的情绪紧密相连。

一个真实但很多时候让你痛苦的团体为何还能够深深地吸引你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想先讲一下人的孤独。亚隆说,我们会遇到三种不同的孤独:人际孤独、心理孤独和存在孤独,这三种孤独由表及里,越来越深,我想大家其实在生活中都会有体会。


人际孤独,就是由于人和人之间分离疏远导致的寂寞。


比如因为环境原因与亲近的人分隔两地,或者由于自身的一些交往的障碍或其他因素无法与周围的人正常交往。更宏观的还有社会方面的因素,比如家庭核心化,工作分工越来越细,这些都可能使我们接触的人越来越少,生活的环境越来越单调


另外,更大的影响可能来自于网络和科技的发展,各种社交工具如QQ、微信、微博,已经占据了我们生活的大量时间,我们可以非常方便地与人联系,但其实没有把握,看似热闹的朋友圈是不是真的可以减少大家的人际孤独


1691141570264926.jpg


心理孤独,就是人的自我分裂。


我们每天跟许多人打交道,我们还有许多亲人和朋友,我们的QQ、微信好友可能有几百人,我们每天花大量的时间在社交媒体上与人聊天,我们怎么会孤独呢?但是,这些可能只是让你觉得不那么寂寞,可以排解空虚和无聊,却无法消除你内心的孤独感


原因很简单,因为你能感受到,那个给别人呈现出来的表面的你其实不是真实的你。每个人都希望能被他人完整地理解与接纳,可是与此同时,每个人又不敢将真实的自己全然呈现,因为你觉得那个真实的自己有许多不好,没有人会喜欢。你可能觉得自己不够优秀、自私、胆小、幼稚、奇怪、有敌意,所以你只能呈现那个修饰过的你,或你觉得光鲜亮丽的你。


当你只能呈现一部分自己,只能让别人看到一部分的你,就意味着有一部分的你被隔离,你就会觉得孤独,因为你觉得周围的人其实不了解你。一旦他们知道了真相,知道你本来的样子,就没有人会喜欢你。


一方面渴望被理解、被接纳,另一方面又不敢呈现真实的自己。这种矛盾冲突在每个人的内心中上演,是人们觉得心理孤独和许多痛苦的来源。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冲突呢?以人为中心理论认为,是因为小时候,当我们呈现真实的自己时,没有被许可。我们不能哭不能闹,不能成绩不好,不能不听话。后来我们将这些外化的“不能”,内化成了自己的“不好”,我们觉得自己不可爱了,就无法再如实呈现真实的自己了


1691141601528279.jpg


存在孤独,指的是无论你与其他人如何亲密,你和其他任何生命之间都始终存在着无法逾越的鸿沟。没有人可以替代你的生命,你必须为自己的生命负责。


一个人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其实是很孤独的。想想看,你得一个人去面对这个未知的世界,还有生命,你时常会觉得自己无助和渺小,但又知道无处可依靠,无处可逃,你只能凭借一己之力存在其中。一个人的成长往往意味着更加独立自主,更加成为自己,但同时这也是一个不断分离的过程。从小时候与母亲,再长到大一点与照料自己的人,还有后来与可以信赖依靠的人不断地分离,这是一个长大的过程。


可以说,没有分离就没有成长,而成长的代价就是孤独。许多人不愿意成长,也许是害怕孤独,也有可能是害怕生命本身。


这么说可能还是觉得有点抽象,存在孤独这个概念的确不太好懂。亚隆书里有一个去认同的练习,通过剥离角色可以使人体会到存在孤独大家也可以试着做一下:


每个人先针对“我是谁”这个问题,在纸上写下你的答案。然后一个接一个放弃这些角色,比如说男人、父亲、学生、老师、妻子、爱读书的人等等,然后同时让自己沉浸在这个放弃的体验之中。

当所有的角色从自己身上剥离开,你最后可能会意识到,人的存在其实独立于所有的包装,最后只剩下你这个人,这种感觉非常陌生,而且恐惧。


1691141624489152.jpg


说到这儿,大家可能会想,这些和我们今天要说的团体有什么关系呢?我介绍人的这几种孤独,是想回答“团体为何如此吸引人”这个问题。我认为,会心团体实际上可以同时缓解人的这三种孤独,而且这正是会心团体最吸引人,也是最核心的地方。我们依次来看一看。


人际孤独的人,他们内心渴望与人交流,但是由于环境或个人的原因,无法获得这样的机会。想象一下,如果他们能参加一个团体,和一群人进行个人化的交流,在其中倾诉衷肠,这是一个多么难得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情感需求得到了满足,同时还可以提高社交能力,更重要的是,团体会带给参与者一种归属感。我想这种团体的归属感是缓解人际孤独的一剂良药。


当然,罗杰斯的会心团体目标并不在于此,他更看重的是我们接下来要说的两点。


对于心理孤独的人,情况要更复杂一些。他们身边并不缺少亲朋好友和陪伴的人,他们的孤独感来源于无法呈现真实的自己,害怕别人不喜欢那个真实的自己。这其实几乎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由于在成长过程之中,周围的人无法全然接纳我们,我们学会了依据这些外在的标准来评判自己,将不符合这些标准的那部分自己隔离,加以隐藏。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体会到了与人的疏离,以及觉得无人理解自己的孤独。


1691141646639977.jpg


那些心理孤独的人,其实可以说包括我们所有的人,进入团体后会发生什么呢?


一开始大家还是会习惯于用生活中的各种角色:如果你是淑女,你就要优雅;如果你是领导,你就要拥有权威;你是问题少年,就习惯于逆反;你是老好人,就要做牺牲;你是主妇,就应该抱怨……总之,大家会带着生活中的各种角色和面具进入团体。


而团体最神奇的地方,就是它可以让你变得真实。团体似乎有一种特殊的能力,可以轻易地辨别出各种面具,同时给予真实最高的敬意。随着团体的进行,如果你还戴着面具,团体就会显得不耐烦,并且会给出最直接的反馈。


我曾经在团体里听见过这样的反馈:


“你好像一直表现得像一位咨询师,我非常想知道,那你到底需要什么呢?”

“你有没有发现,你每次说的任何事情几乎都和钱有关。”

“你好像一直在说我们做得不够好,我觉得你有一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


听到这些反馈的时候,我真的被成员的敏锐所震惊。我同样有类似的感觉,但我在当下却无法表达得如此清晰和及时。我想这也许是许多咨询师被团体吸引的一个原因——团体成员的表现的确非常精彩


当事人听到团体的反馈之后,当下好像有一些慌乱,不知道怎么回应,话说得也有一些前言不搭后语,声音也顿时低沉了下来,慢了下来,我想一定是有什么戳中了他们。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这样几个例子里,当事人可能根本没有意识到他们所戴的这些面具,他们每天都戴着“咨询师”、“钱”、“优越感”这样的面具生活、与人互动,这些其实已经成为他们的一部分,他们根本觉察不到。


但团体就是有这么神奇的力量,好像一下子就能将这些面具识别、戳穿,并会逼着你从“咨询师”、“钱”、“优越感”这些面具后面走出来。与此同时,团体还会给予真实最高的敬意。


经过团体的洗礼,我们的各种角色与面具被一层层褪下,心理的各种隔离被打破,那些我们隐藏的自己慢慢地显露出来,我们变得越来越真实,也越来越完整,越来越自由。“真实”化解了心理孤独,也碰撞出无穷的魅力。这种真实的感觉深深地吸引着有过这种体验的人,因为在生活中,这实在是太难得了。


1691141688992282.jpg


最后我们再来看一看,由于人和人之间这种不可逾越的鸿沟所产生的存在孤独如何缓解。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首先介绍一下马丁·布伯关于人与世界的两种关系的观点。马丁·布伯是现代著名的宗教哲学家,罗杰斯经常引用他的观点,他的思想对存在主义心理治疗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观点带有宗教背景,为了便于理解,我这里仅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例进行简单说明。


马丁·布伯认为,人与世界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关系。第一种,为了自我生存及需要,人把其他人或万物生灵都当作与我分离的“对象”进行利用。他人是满足我之利益、需要、欲求的“工具”,此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沦为“我-它关系”。而当我不再将他人作为利用物,我不是为了满足我任何需求,而是与其建立关系,你是你的全部,我也以我的全部来接近你,此时便是所谓的“我-你关系”。


大家可以想象,在生活里要建立这种纯粹的“我-你关系”实际上是非常难的。生活里的关系大都是出于某种目的的“我-它关系”,相比之下,团体成员之间的关系反而更加单纯、简单。不论你在生活里是何种地位、何种角色,在团体里这些包装都会被剥掉,最后只剩下你这个人。团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反馈、相互关心也都是基于你这个人本身的。


1691141727868994.jpg


那么建立一种这样的“我-你关系”到底有什么作用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亚隆认为,存在孤独实际上无法消除,但可以分享。关系是对抗存在孤独最主要的力量,他认为最好的关系实际上是以彼此无所求的方式所建立的关系。我们如果承认自己是孤独的,而且能够依然面对,那我们才能够真正去爱他人。否则你只会把这种关系和这种爱当作一种满足自己需要的手段,变成“我-它关系”。


弗洛姆也持类似的观点,他认为人最终是孤独的,但爱是孤独最好的解药


罗杰斯认为,在两人相遇的时候,如果我可以放下我的一切期望与目的,只以我全部的本真和其他存在的全部本真相遇——在团体中,其实就是两个真实的我相遇的时候——这个时候就是所谓的“我-你关系”的发生,此时孤独会消融,自我的疏离感也会消失。


通过上面的这个讨论,大家可以看到,团体可以缓解人际寂寞,也可以打破内心的隔离,再现真实的自己,甚至还可以让两个人以最为本真的方式联系起来,形成“我-你关系”。


虽然团体并非实现这些功能的唯一形式,但想想看,在生活里,功能如此强大又如此方便可及的,除了团体还真不好找。所以这是我认为团体会如此吸引人的原因。如果真是如此,大家可以想象,今后团体在国内一定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1691141765679552.png

640 (6).jpg

摘自《东方明见心理》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删除。

0pnAZvBaX_6BSt.png


分享到:
版权所有:新乡市心理咨询师协会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红旗区洪门社区北区北门东侧二楼
电话:0373-3592900; 网址:http://www.psyxx.net/

豫ICP备2021021230号-1